找到相关内容110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聚焦沧浪之二:园林寺庙篇

    ”他写胡兰成,说“他又聪明又蠢笨,此人真是什么都懂,连“桃花难画,因要画得它静”都知晓;人们攻击他的材料,都是他自己写出来的,且不当忏悔来写,事先堵住世人的嘴。”都是别人想不大到的视角与观点。  陈村...

    朱文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53866494.html
  • 五世达赖喇嘛人觐——兼论清顺治至乾隆诸朝册封达赖喇嘛的问题

    第巴「事先不报」甚为动怒,但也只好默认既成事实,并派理藩院主事保主人藏「看明」小达赖喇嘛,後又遣二世章嘉国师阿旺洛桑却丹二六四二——一七一五)赴拉萨参加仓央嘉措二八九七年夏历十月二十五日在布达拉宫举行...

    冯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71466590.html
  • 僧教育之宗旨、目标与施实原则

    动”,像僧教育如此牵涉重大的事业,若事先能有一番慎密的理念方案,则可避免长久以来土法炼钢,过度随缘缺乏整体计划的弊病,而让僧教育的效果达到最大,这也正是本文最重要的目的。另外必须澄清的是,僧教育广义的...不可缺少的。即使是不立文字的禅宗,其师徒之间的机锋对答,也都具有“考核”的意义【注十七】。事实上当师父欲给徒弟下一步的增上时,事先的考核也是必然存在的,由此观之,僧教育的施为仍不会缺少“考核”的过程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43367639.html
  • 试探北宋僧佛日契嵩释儒一贯思想

    我们主导对话,而是“我们被谈话引导,谁都不可能事先知道在谈话中会产生出什么结果”。这意味著对话双方在过程中不受任何一方完全支配,所以“谈话达到相互了解,或不达到相互了解,这就像是一件不受我们意愿支配而...

    妙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94267857.html
  • 明月清风乘愿归 弥天花雨逐霞飞——一代宗师赵朴初先生灵骨回乡树葬纪实

    令他终生难忘。这几天,张先生夫妇送岳母骨灰回河北  安葬,顺便进京看望陈邦织先生,得到朴老灵骨回乡树葬的消息,也一路赶到太湖。他事先  又没有列入接待名单之列,一时连住的地方也没有。张先生理解太湖,...

    王中华 余世磊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14667932.html
  • 破解命运之迷(2)

    「文半仙」说谁在什么时间死,就在什么时间死,后来一连死了六个人。因死的人多了,就引起当地公安机关的注意。经公安机关立案侦查,这些死去的人,都是「文半仙」按照事先说的时间亲手杀害的。恶有恶报,这个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15267939.html
  • 建立幸福人生的十种行为

    怕死。我们不顾及怜悯它们,反而有意地去伤害它们。4、制造杀生用具。有意识地做杀生工具,如杀生用的笼子、猎枪、捕鱼网、钓鱼钩之类的工具。又如事先挖好陷井,暗算杀害动物;或有预谋起心杀害一个人而准备谋杀的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80968141.html
  • 推动创造美国佛教文化(上)

    纽约取书的法师运了两卡车到旧金山办法界大学,这批图书重三千一百五十磅,共八十一箱。为了表彰沈家桢多年来的义举,宣化上人未事先征求沈家桢的意见,便在《金刚菩提海》月刊上宣布沈家桢为该刊发行人和法界大学...

    沈家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42168336.html
  • 文道并焕儒释兼综——论陶望龄的学术与文学

    中将其列于《泰州学案》,他有得于泰州之学的是圆融三教的学术精神。黄宗羲云:“先生之学,多得之海门,而泛滥于方外。”陶望龄自己也说“蒙鄙获以乡曲事先生(周海门),受教最久。”(《海门文集序》,《歇庵集》卷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4368401.html
  • 小乘佛藏形态论(上)

    。在僧人没有犯过失之前,事先就构设一套戒法,公布于众的情况是没有的。   相传,在佛陀创立僧团的初期,由于出家者的动机比较纯正,他们大多数是为了获取人生的真谛,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亲近佛陀而来的。在自愿...

    陈士强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90468562.html